数据资讯

“舆情应对”12大问题+10大建议
2020年06月18日   网络传播杂志 审核人:   (点击:)

正确应对舆情,需要一些好的办法和技巧,比如做好舆情监测、通过权威媒体发声放大传播效果等,但最关键的是要有端正的态度、优良的作风。

1、善于学习

学习深入,认识才会透彻,才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,应对舆情时才能做到以理服人。要加强理论武装,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。要熟悉新媒体,科学把握网络传播规律,不断提升舆情跟踪研判能力。

2、主动作为

对于网络舆情,不能怕,更不能躲。如果存在怕和躲的心态,就容易始终处于被动应付、消极应对的局面。要变被动为主动,主动接触新媒体,主动联系,主动沟通,下好先手棋,打好主动仗,正确引导舆论导向。

3、尊重群众

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任何试图糊弄群众的举措都是徒劳,最终适得其反。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,倾听群众的心声,了解群众的诉求,真诚回应群众关切,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心理认知和情绪感受,依据社会常识应对舆情。

4、快速及时

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,如果没有及时应对,造成的影响将会以指数级速度扩散。在发现舆情后,不能等待拖延,否则就容易错失有效应对的关键时机;也不能按照平时的工作节奏,按部就班层层签批走程序,必须第一时间研判分析,尽快拿出方案,及时应对,尽早控制住舆情扩散,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。

5、稳定预期

舆情发生后,公众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,如果在应对时反复变化,公众得不到稳定的预期,舆情就容易升级。要做好统筹协调,明确固定的信息发布人、发布时间和发布渠道,统一数据和来源,对同一问题的解释说明应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。如果有变化,应公开坦诚说明原因。对于需要时间进行调查研究、不能尽快给出结论的问题,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正在调查,公众不知道等待的时间长短,感受到不确定性,自然很难满意。应明确相关工作的时间节点,有序发布阶段性信息,稳定公众预期。

6、公开透明

公开透明是谣言的天敌。遮遮掩掩、暗箱操作容易引起公众误解,即便结果或结论是正确无误的,公众也会质疑相关程序是否得当。公开透明的态度,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,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,做到及时公开、定期公开,能公开的尽量全部公开,公众看到的真相越多,对事件的怀疑和猜测就会减少。

7、实事求是

公众对虚假是极度厌恶的。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,直面问题的核心,直接回应公众的关键诉求,发布真实信息,真诚与公众沟通交流。对于存在的问题,不回避、不掩饰,勇于担当负责,及时改正,以务实的举措和优良作风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。

8、灵活处理

现实往往是复杂的,不少问题难以迅速找到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。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,采取灵活的方式处理,一方面要安抚公众情绪,避免舆情升级扩大,另一方面要找准切入点,尽快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
9、锤炼语言

疫情防控期间,公众愿意听钟南山和张文宏讲话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讲官话、套话,不讲过多的专业术语,而是把专业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,让公众听得懂,自然也能够赢得公众信任。舆情回应,语言应尽量平实、生动、清新、质朴、开门见山、直截了当。

10、依法办事

对待公众善意的批评意见,要虚心听取;对于恶意造谣滋事的,要依法打击。应对舆情是特殊情况下的紧急事件,存在特事特办的实际需要,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违法违规动用权力,要坚持依法行政,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,在法律的约束下使用权力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。

关闭窗口